山西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在起名字这一点上,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光看菜名点菜,有时候你并不知道自己会吃到什么东西!有些山西美食,往往是本地人爱到要死,外地朋友头一次却被**吓呆,根本就不敢点!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山西那些稀奇古怪的菜名!
**别姬
听名字以为是电影,其实,这是山西洪洞的一道名菜。洪洞县靠汾河一带盛产甲鱼,当地人用甲鱼和鸡为原料作成一道风味*特的地方名菜 “**别姬”,色鲜味美,营养丰富。“**别姬”说俗了其实就是王八炖鸡,但讲究的做法是:与王八赴汤的鸡必是母鸡,与母鸡蹈*的王八则须是公鳖,王八以一斤刚好,母鸡也要嫩,在半斤左右,比例上应与项羽和虞姬的体重相若。
吕梁炒恶
“恶”在汉语词典里是经常表示不好的,凶狠的,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等意思。但是,今天这里的“恶”不是罪恶的恶,而是山西吕梁地区的一种风味小吃,“恶”在吕梁方言是“有能耐,有本事”的意思。“炒恶”是以马铃薯和马铃薯淀粉为主要原料,经清洗、去皮、蒸制、挤压、再蒸制、高温杀菌等工艺生产而成。炒好的“恶”,晶莹剔透,口感筋道爽滑,有韧劲,口感像魔芋。
徐沟灌肠
来到太原的人,光看菜单上的“灌肠”二字,许多人就猜想是不是往猪大肠里灌入点儿肉末之类的东西?实话说吧,这道小吃跟肠子也沾不上边边。灌肠既不是肉做的,也不需要灌入肠衣,它是一种用荞麦面为原料,放在小碗里,上笼蒸熟的硬片儿状食物。那为何叫“灌肠”呢?因为产于高寒地带的荞麦,粘性很大,有助于肠胃当中一些轻浮细小的杂物,如毛发、粉尘等,排泄出去,故通名为“灌肠”。
据徐沟民间流传,当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出逃西安,途经徐沟住了一宿。当时的徐沟县令昌倔就用罐渣等当地风味小吃招待这位吃腻了山珍海味的老佛爷,吃得老佛爷满口叫好,龙心大悦,以至后来从西安返回京城后,很快将此县令调升为定州知州。
狗舌头
一听到这个『血腥+**』的名字,大家有木有被吓到呢?这难道是用狗舌头做成的荤菜?太残忍了,这怎么能吃的下去呢!其实不是,这是山西临汾的一道面食,与看门狗或者任何一种犬类的舌头与狗肉都没有一毛*的关系。只是做出来的面片形状像极了“狗舌头”的样子,吃起来劲道有嚼劲。
擦圪蚪
“我要大碗的擦圪蚪!”听见旁边桌上的人叫餐,你肯定会好奇这是什么吃的?擦圪蚪,也有叫擦格斗,也叫擦面,属软面类,是山西民间农家,尤其是洪洞县常吃的一种粗粮细做的面食,用一种特制的制面工具擦床(擦菜丝的擦子板相似)擦出来的,形状像蝌蚪,故得此名。擦圪蚪这种面食,短小,易于消化,适合消化不良,肠胃不适,体质虚弱,病患,还有一些牙齿不好的老年人食用等。
蒸猴子
走在山西的大街上,居然能听见“蒸猴子——蒸猴子——”的吆喝声。在山西居然还有敢卖猴子肉的?听过残忍的“活吃猴脑”,还没听过“蒸猴子”这种吃法……打住!你又错了,其实这是用土豆泥拌以淀粉蒸制的一种民间传统美食。蒸熟的“猴子”柔润闪亮,晶莹剔透,筋道光滑,犹如炖熟的牛筋,加上蘸汁的五味,妙不可言。“猴”字在吕梁方言中代表小的意思。这一面食虽然拙朴,但制做小巧,用“猴”字来形象它也很贴切。
砍三刀
“砍三刀”这个霸气侧漏的名字竟然是一道甜蜜蜜的美食。砍三刀,又名油食儿、油布袋,色呈金黄,绵甜利口,是山西人春节期间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年年关,家家制作,户户蒸食,代代相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山西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常年以玉米为主食。为了改变这种单调乏味的饮食,山西人便创制了一种粗粮细制的食品。炸制时,为使麻油渗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称“砍三刀”。又因其吃起来油香四溢,故又称“油布袋”。
骨累
“骨累”?这难道是把排骨垒起来?你又想多了!“骨累”是山西人常吃的一种主食,酥软可口,营养丰富。骨累有菜骨累、肉骨累之分。将所拌菜或用刀剁碎,或用礤子擦成丝状,加入水和佐料,然后再加入面粉充分搅拌,待菜丝、菜块周身均匀沾满面粉成颗粒或条状,放到蒸笼里蒸熟,配上醋就可以吃了,当然也可以炒着吃。
酸粥
喝过甜粥、咸粥,你喝过“酸粥”么?你一定会说:“粥坏了才会发酸”!酸粥是山西省河曲县一种特色小吃美食,这里的“酸”不是指山西醋的酸味,更不是食物发馊后散发出的酸臭味,而是经过当地百姓精心制作的一种天然发酵后散发出的酸味。河曲人家家户户锅台上都有了一只“酸米罐”,里面泡着糜米,利用锅台的温度任其发酵,随吃随捞,子孙相沿,爱莫能舍。早上起来喝碗酸粥,是*舒服不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