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削面
山西是面食之乡,面食种类繁多,其中以山西大同的刀削面*为有名,可谓“面食**”,它有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于消化等特点,与北京炸酱面、河南烩面、湖北热干面、四川担担面被誉为中国**的五大面食。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
大同刀削面物美价廉,色、香、味俱全,形成了*特的大同风格,很多外地朋友来到大同,在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一些本地游子,在回到家乡之后,都要先赶去削面店,去吃一碗刀削面,来解日夜思念之情。
泡泡油糕
泡泡油糕亦称“炸糕”,它的表面有一层高约10余毫米的气泡,属油糕中的上品。远视呈蘑菇状,如晚霞放彩;近看如绽丝叶絮,似金菊斗艳,白中徽黄,晶莹透亮。食之,又酥又脆、香甜可口。
山西泡泡油糕在全国及世界的美食文化遗产中具有鲜明的区域饮食文化特色,特别值得传承发扬光大。山西人已经把泡泡油糕与美好的生活向往融合在一起,对于山西人来说,泡泡油糕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一道美味,也成了吉祥如意的象征。
太原头脑
它是太原特有的一种风味小吃,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从农历白露到翌年立春期间,太原各饭店都争相推出头脑。头脑,是一种滋补食品。又名“八珍汤”,是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经常食用,有益气调元、活血健胃、滋补虚损的功效,晨起食用效果更好。
因为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来吃头脑,也叫“赶头脑”,需要挂灯笼照明,所以经营头脑的饭店门前都挂一盏纸灯笼作标志,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喝头脑时佐食的“帽盒”,也是太原的风味特产。
帽盒是一种烤制的面饼,短圆柱形,中空,是用不发酵的面粉加入椒盐捏成两片空壳,合在一起,入炉烤制。喝头脑时把“帽盒”掰成小块,泡在头脑里,喷香耐嚼,别有风味。
太原一窝酥
一窝酥,那是太原近代**的风味小吃,它是由晋阳饭店特一级面点师胡世年老先生于1958年在龙须面的基础上改进创新、烤制而成,成为筵席中的一道佳点。
一窝酥的做法其实比较简单,将稍醒的面团上案,按照拉面方法,上下晃匀拉条,*后拉成10扣的拉面(1024根)。然后均匀放在案子上,在面条上刷匀植物油,再顺长卷起后,剁成20个小段,旋成圆饼坯,摆在烤盘里,入烤炉用温*烤至呈金黄色即成。一窝酥现在已发展为夹裹豆沙、枣泥、莲蓉、果料等馅心的系列食品。
山西米面摊黄
摊黄儿是一种风味*特的烙制食品,又名黄煎,也有人称其为摊馍馍。摊黄儿的原料为小米面、玉米面、糜米面、高粱面、荞面等,也可用小米面、玉米面掺以少许白面的混合面粉。
山西晋北地区的人们习惯在清明节吃“摊黄儿”——一种用黍米磨面而制成的饼。据说此举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摊黄儿”看着简单,但想要做好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摊制摊黄儿要严格控制*量。*力不够,费时;*力太猛,摊黄儿易焦糊。有经验的师傅摊制的摊黄儿,每一张都焦而不糊,色香俱佳,此亦无他,惟手熟耳。
大同百花烧麦
烧麦是一种以死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面食小吃。明代,作为九边重镇之*的大同,烧麦制作就格外有名。品种花样繁多,计有菜叶烧麦、水晶烧麦、翡翠烧麦、金丝虾烧麦等,但只属凤临阁百花烧麦*为上佳。
1900年8月,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为避八国联军战乱来到大同,驻跸四日,特命凤临阁制作御膳,凤临阁厨师精心制作了九笼“百花烧麦”,透明晶亮的薄皮中,包着鸡、鸭、鱼、牛、羊、猪等9种肉馅,烧麦上端制成牡丹、芍药、秋菊等9种花形,馅内浇以相应的花形果汁,鲜而不腻,慈禧食后颇为赞赏,并题字“凤临烧麦”,从此凤临阁烧麦有了“**第一笼”的美誉。
柳林碗团
柳林碗团是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的传统面食小吃,在山西榆林、离石、中阳、平遥、保德等地都有。柳林碗团也被称为碗脱或碗秃或碗秃子。“碗团”之名的来源是因为它用小碗蒸,熟后晾凉,可从碗中脱下。在柳林方言中,“团”、“脱”、“秃”,音节相似,故有多名。但人们大多喜欢碗团这个名字,用圆圆的碗蒸出圆圆的碗团,象征团团圆圆。
柳林碗团一般置于阔口浅底碗里,做好的碗团是一层银圆薄厚略发乌色的面结晶,吃时用钢锯条磨成的小刀,把碗里那浅浅的一层面食割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拌以辣椒油、陈醋等佐料,入口咬嚼,柔韧、滑腻、筋道、香辣,霎时间酸甜咸辣味溢满口腔。细品,似乎还有点点苦味。碗团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来坚韧、醇香
大同羊杂
山西省大同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的头、蹄、心、肝、肠、肺、血等原料烹调制成的地方小吃,亦称羊杂烩汤。羊杂烩汤里加山药粉条,煮好后,红白相间,热气腾腾,油而不腻,令人垂延欲滴,是一道暖胃驱寒的保健佳肴。
据说大同人吃羊杂始于元朝,“杂割”一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
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发现其味甚美。遂敬献太后品尝。太后吃罢,浑身大汗淋漓,顿觉神清气爽,就此病愈,当即赐名“羊杂割”。
石头饼
石子饼是山西的一种别具风味的特色小吃。流行于山西运城、永济、临汾、汾阳一带。石子饼有白面和豆面两种,后一种一般供自家食用。由于人们的食性不同,所以白面饼又分为包馅石子饼、糖石子饼与一般石子饼。
其方法是将石块烧热,谷物直接放在石上而制熟。这主要是利用石块传热慢,散热也慢,布热比较均匀的特点,以达到控制*候的目的。这种方法一直为后人所沿用,唐朝时有“石鏊饼”之制,明清谓之“天然饼”。而这种古老的烹调法,仍在永济广泛流行。
石子饼,这一山西古老的风味小吃,因传承远古烹饪技术,被专家称为“活化石”,同时因其深厚悠久的民俗传统,又被誉为“远古华夏第一饼”。它不仅具有油酥咸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耐贮等特点,而且因为其制作手法*特而深受人们喜爱。
浑源凉粉
浑源凉粉是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一道特色小吃,是以土豆淀粉、豆腐干、蚕豆为原料制作而成,浑源凉粉是大同凉粉的代表。做好的浑源凉粉清亮、滑嫩、爽口,像猪皮冻似的“筋颤”。拿在手上“滑溜溜”,吃在嘴里“凉丝丝”。风味*特,堪称北岳一绝。浑源凉粉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大同市、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